close

dressmakerkeyquad_1.jpg

 

有人說,這是時尚女王復仇記。中文片名也將女主角緹莉塑造成惡女形象,彷彿她回到家鄉就是要大鬧一場,鬧得翻天覆地、大快人心。但我看到的緹莉、她的華麗裝扮背後,是為了掩飾被霸凌的陰影以及心中的自我懷疑。她仍然是當年那個醜小鴨女孩、仍然是等待被拯救、被救贖的被害者。

 

"I'm back, you bastards." (我回來了,你們這些渾蛋。)緹莉的開場白,帶出了主軸——她的回來是有目的——為了照顧年邁失能的母親,以及尋找20年前害她被迫出走的真相。流言說,她曾殺死一個男孩。自此緹莉便再也擺脫不了「殺人兇手」的標籤。在感情聯絡密切的鄧歌塔小鎮,一旦被貼上這樣的標籤,再加上左右鄰里的權力結構層層相疊,緹莉終究不容於這個看似純樸天真的小鎮而被趕出了家鄉(或說逃出了這個鬼地方)。

 

20年後,緹莉成為出色的高級訂製服設計師,搭上返鄉公車,霸氣回歸。故事大致上是以時尚包裝的偵探劇。剛開始,絢麗如時裝秀般的訂製服讓村民與觀眾陷入五里霧中。隨著故事的推進,緹莉為村民們打造時尚服飾的同時,以交換訊息作為代價,她卸下他們的心防,蒐集了一片片破碎的真相,翻騰出舊事,卻也漸漸暴露出自己的弱點。「是誰殺了男孩史都華?」這個解謎主線也隨著浮上檯面。

 

喔對了,我很喜歡緹莉的母親莫莉(Judy Davis飾)。她在片中和男主角泰迪(Liam Hemsworth飾演)是唯二真誠的角色,可惜最後都__了。大家都管他母親瘋癲,但她時不時露出的犀利眼神,會讓我瞬間寒毛直豎。「縫紉」也是莫莉交予女兒的最佳武器,讓她在日後留有餘裕去對抗這個扭曲的世道。電影看得多的人們的都知道,瘋癲或任何一種心理障礙在大螢幕上都可能是個突破口。對莫莉來說那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,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免於受傷害的防禦系統,瘋癲是一種,服裝也是一種。

 

為了呈現1950年代的華麗時尚,也顯示緹莉離家出走後含淚練功的等級已經到了爐火純青、改頭換面的境界,同時呼應本片「The Dressmaker」的宗旨,「服裝」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主角,比泰迪還要搶眼(應該說泰迪是養眼)。由Margot Wilson跟Marion Boyce量身打造緹莉的華麗訂製服與鄉民們的土樸裝扮;倫敦、米蘭與巴黎等時尚都市,對比於澳洲鄧歌塔小鎮,色調與樣式再再產生美感衝突,不經意突顯故事的荒唐,卻也使它更為完整。

 

marcusgohmarcusgoh-thedressmakerreview-2.jpg

片中處處可見華麗衣裳和破落景色間的鮮明對比。

 

服裝心理學果然是值得深究的學問,以我個人的經驗,穿得最具有攻擊性往往是我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候。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緹莉在舉手投足之間隱隱帶有小寫的自卑感,沒有辦法暢快地享受她的復仇。或者劇裡的每個人都是(除了茉莉和泰迪)。另外,果然是女性或是帶有陰性氣質的人們(對我就是在說警長),才會將服裝視作珍寶與武器。我電影看得少,從來沒聽過男性間的復仇是跟穿得多帥有關。

 

最後,凱特溫絲蕾的身材真的讓我有點難以入戲。(爛結尾)

 

 

2018.01.14 桑妮梁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