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陪你讀下去.jpg

 

假想你是這樣的出身背景:

你是非裔美國人(也就是黑人),你出生在美國南部的赫勒拿小鎮,這裡以非裔人口為主。你住在「貧民區中的貧民區」,這裡的槍擊事件多到甚至得強制實施宵禁。你的母親成天都在工作,父親則因為毒品而坐過牢。你無聊時會看著窗外發呆,或者拿電視遙控器不斷轉台,反正也沒別的可看。偶爾,買點便宜的大麻來抽。

 

 

那再一次想像你是這樣的出身背景:

你的父母是台灣人,在你還沒出生前就舉家搬到美國。你在美國密西根州出生長大,跟許多移民家庭一樣,父母給你良好的教育及信仰,因為他們認為教育是對抗霸凌,通往安全與富足的重要階梯。你順著亞裔美國人的典型路線,一路求學,最後考上哈佛,走在旁人欣羨的正規乖寶寶的路徑上,甚至更好。

 

 

上述這兩位,正是《陪你讀下去》的主角——郭怡慧(Michelle Kuo)與派屈克(Patrick),這兩人成長背景雖然天差地遠,卻因「為美國而教 Teach for America」計畫而兜在一起。

 

 

故事有些複雜,但大約是這樣的:郭怡慧(本書作者)背離了父母的期待,在哈佛畢業後來到赫勒拿小鎮教書,因此認識了一個頗有才華的學生派屈克。郭怡慧後來中斷了計畫,回到哈佛就讀;兩年後聽聞昔日學生派屈克殺人入獄,決定再度回到赫勒拿長住,在監獄中陪伴派屈克閱讀和寫作。

 

 

我覺得《陪你讀下去》好看之處在於二:

一、

光看書名,我可能會以為是硬梆梆的,勸人讀書向善的書籍(對,就是腦海中浮現出成千上萬種版本的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云云);某種程度而言《陪你讀下去》的確是與讀書向善有關,但郭怡慧卻不因她的學經歷而踩在高處向讀者說教,而是忠實地敘述一個故事,一個她、派屈克,與學生們教學相長的故事。

 

 

故事中並不特別美化動機或過程,郭怡慧也坦承自己曾經吼叫不聽勸的學生、訂定課堂規矩,甚至在課堂上撕毀學生的畫作,變成了自己所討厭的那種大人,變成一個中產階級外來者而不自知。但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她不斷自問,不斷檢視並調整自己。在她看來,學生們因為引導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成長;而我們則更清楚看見作者身為一名老師,面對教育本質的思考更趨於成熟的進程。

 

 

這或許是作者本身個性使然,更多的是謙虛、也是誠實地面對讀者,負責任的展現。因此跳脫了以往「老師如何如何拯救學生」的故事樣板,於讀者來說,我們更能感同身受,彷彿站在她的身邊,同她一起經歷一切。

 

 

二、

作者郭怡慧是在講一個故事沒錯,但這個故事實際指涉到許多難解的議題。我們可以看到:非裔也好、亞裔也好,這些非主流族群,在美國的城市、鄉村間分別會是受到怎麼樣的差別待遇。種族議題包裹在這個故事裡,至今仍然難以一兩句話就剖析完成;由此延伸到歷史、正義、教育等面向,我們不難發現--這是層層交織的關卡。

 

 

比方說,赫勒拿小鎮過去曾經是黑人民權運動的發源地,當地人民也以非裔為主,卻時不時有人會說:「真希望能回到(黑奴)解放前的時代。」或者,當郭怡慧希望能藉由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,引起學生的共鳴及討論時,卻發現學生幾近一無所知,要不意興闌珊。

 

 

又或者,當初派屈克被逮捕那晚,看見親生妹妹與一名白人男子從他家走出,派屈克心生戒備要求那名男子離開,在爭執之際,他失手槍殺了該名男子。若派屈克是名白人,白人在自家庭院裡槍殺了一名陌生侵入者,或許就會以「正當防衛」結案;但派屈克不是,這一失手,於別人來說是「正當防衛」,而他則坐了牢。

 

(邱顯智律師也為此寫過一篇文章,有興趣的捧由可以看看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andybobo/posts/10210704365789501

 

 

最後,想以郭怡慧在前言裡寫的一段話做結:「受教育代表你讀了一些書,心中懷有一些讓你覺得不自在的想法。受教育代表你會對著鏡子自問:我做過什麼我必須付出代價的事?我爭取到什麼說話的權威?我投入過多少心力?受教育代表推翻你原本確定的東西,拆除你的自我防禦工事。你應該感覺自己不受保護,沒有武裝,暴露在被攻擊的可能性之中。」

 

 

2018.03.11 桑妮梁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克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